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辐射环境影响分析(2)

来源:中国辐射卫生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s-散射面积,cm2,此处取400cm2; d0-源与受照体的距离,m,此处取d0=1.0m; ds-受照体与预测点的距离; D1-X射线在1m处的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Gy/min; T-每年工作时间; μ

s-散射面积,cm2,此处取400cm2;

d0-源与受照体的距离,m,此处取d0=1.0m;

ds-受照体与预测点的距离;

D1-X射线在1m处的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Gy/min;

T-每年工作时间;

μ-利用因子;

η-对防护区的占用因子;

f-屏蔽材料对初级X射线束的减弱因子。

根据《医用X 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 Z1 3 0-2013),有:

式中:X-屏蔽材料厚度,mm;

α,β,γ-拟合参数,详见《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附录D。

表1 DSA 手术间内、外预测点有效剂量预测结果保护目标预测点 所属区域 年有效剂量(mSv/a) 照射对象1# DSA 室东北侧走廊 1.46×10-5 公众实心砖 1.59×10-5 公众2# DSA 室东南侧洁净走廊 铅防护门 2.03×10-5 公众铅玻璃 1.33×10-4 3# DSA 控制室铅防护门 1.33×10-4职业人员实心砖 1.04×10-4 4# DSA 室西北侧卫生间 3.64×10-4 公众全身 1.41 DSA 室手术位(外周血管介入治疗) 手 11.77 5#全身 1.33 DSA 室手术位(冠心病介入治疗) 手 11.07职业人员全身 1.41 DSA 室手术位(脑血管介入治疗) 手 11.77 6# DSA 室楼上诊室 3.01×10-2 公众7# DSA 室楼下观察室 3.85×10-8 公众8# 放射科值班室 6.63×10-5 公众9# 后勤管理用房 4.14×10-6 公众

(3)泄漏射线,泄漏辐射比率为10-3。

3.3 预测参数

DSA手术中,X射线系统以透视照射模式运行(最大运行参数为150kV、10mA),X射线的过滤材料为1mm厚铜,根据《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图4.4c查得在给定的电压和过滤材料下,距靶1m处的照射量率为0.35R/mA·min;根据《放射卫生学》式2-5(吸收剂量与照射量的换算公式)计算得到距靶1m处剂量率为30.6mGy/min。

3.4 预测结果

根据前面给出的计算公式、预测参数以及X射线系统的出束照射时间,计算各预测点的年有效剂量,计算结果列入表1中。

由表1中数据可见,在确保床侧铅挂帘等防护设施正常使用的情况下,DSA系统全年正常运行,外周血管、脑血管介入治疗辐射工作人员照射剂量均为1.41mSv/a,冠心病介入治疗辐射工作人员照射剂量为1.33mSv/a,低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2002)[6]规定的职业照射剂量限值20mSv/a和本评价提出的职业照射剂量约束值5mSv/a;外周血管、脑血管介入治疗辐射工作人员手部照射剂量均为11.77mSv/a,冠心病介入治疗辐射工作人员手部照射剂量为11.07mSv/a,低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2002)规定的手和皮肤500mSv/a,也低于职业照射剂量约束值手和皮肤限值125mSv/a。公众照射剂量最大值为3.01×10-2mSv/a,低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2002)规定的公众照射剂量限值1mSv/a和本评价提出的公众照射剂量约束值0.1mSv/a。

4 结论

(1)剂量估算结果表明,DSA系统运行所致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年有效剂量远低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2002)规定的年有效剂量限值和剂量约束值。(2)DSA手术操作人员应按要求使用铅橡胶围裙、铅橡胶颈套、铅橡胶帽、铅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操作位配置铅悬挂防护屏、铅防护吊帘、床侧防护帘、床侧防护屏等局部屏蔽防护设施。同时,DSA手术操作人员应规范佩戴个人剂量计,医院应加强对个人剂量计的管理,将个人剂量片定期送检。(3)对于患者而言,医院应按要求为患者配备铅橡胶性腺防护围裙(方形)或方巾、铅橡胶颈套、铅橡胶帽子、阴影屏蔽器具等个人防护用品。

[1] 李海新,高文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辐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3):89-90+93.

[2] 杜月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对工作人员的辐射影响讨论[J].环境与发展,2017(4):66-67.

[3] 董益捷,罗媛媛,周智,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原理和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5):862-864.

[4] 王昆.某医院直线加速器和DSA应用项目辐射防护评价[J].环境与发展,2017(5):20-21.

[5] 李德平,潘自强.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7.

[6] GB-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文章来源:《中国辐射卫生》 网址: http://www.zgfswszz.cn/qikandaodu/2021/0321/569.html



上一篇:儿童辐射风险调研
下一篇:通用暖风机高原耐久性试验故障分析与排除

中国辐射卫生投稿 | 中国辐射卫生编辑部| 中国辐射卫生版面费 | 中国辐射卫生论文发表 | 中国辐射卫生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辐射卫生》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