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贺州市东融新格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2)

来源:中国辐射卫生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是关键领域亟待破题,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贺州市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产业互补性、关联性和一体化程度有待加强,与周边地市之间存在产业分工不合

二是关键领域亟待破题,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贺州市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产业互补性、关联性和一体化程度有待加强,与周边地市之间存在产业分工不合理,产业同构现象突出,导致贺州在资源要素整合、产业发展和利益协调等关键领域“瓶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力强,贺州摆脱引力困难。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的形成,“人往高处走”的规律不容易改变,高中端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向中心城市转移、集聚的趋势不可逆转。粤港澳大湾区的扩张将使得洼地效应更加突出,加剧贺州优势资源、商业消费向中心城市集聚。

此外,粤港澳地区前期转移至贺州多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益收紧,给贺州带来了沉重的环保压力。

1行政区划分割市场,区域协调机制缺失

2关键领域亟待破题,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3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力强,贺州摆脱引力困难

粤港澳地区前期转移至贺州多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益收紧,给贺州带来了沉重的环保压力

三、构建贺州市“东融”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当前,贺州市“东融”发展面临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必须按照“十六字”总体要求,坚持统筹谋划、先行先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下更大力气破解发展阻碍,努力推进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和文化宣传等领域合作交流,以构建“东融”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统筹推进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建设,释放更大的改革红利。创建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既是自治区赋予贺州市的新使命,也是贺州市“东融”新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要抢抓机遇、突出优势、先试先行、积极作为,重点在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取得新突破,释放更大的体制机制红利。按照“”的工作思路,编制一套规划,创新两个“平台”,培育三棵“产业树”,壮大四个优势产业,推动“五大”发展引擎,实现六个一体化,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统筹推进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建设。

统筹推进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建设

贺州建成广西首个供港澳蔬菜检验检疫备案基地,启动了供港蔬菜『直通车』项目,目前约70%的蔬菜供应粤港澳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粤港澳的菜篮子』

产业融合作为“东融”发展核心

(二)牢牢把产业融合作为“东融”发展核心,引导优势资源聚集。一是继续抓好园区和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优势资源产业。创建广西东融示范产业园,坚持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加快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紧盯大项目、大企业,着重引进、推动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向园区集聚。二是培育发展新业态新经济,增强贺州产业发展后劲。准确把握大湾区新一轮产业转移趋势,大力引进纺织、家具、灯饰制造业和家电生产、电子加工组装,食品饮料加工、日化等行业,加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制药、数字创意、智慧家电等领域的合作,建设广西港澳免税商品集散中心。三是加快发展“长寿·养生”经济,培育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把生态资源优势和鲜明的城市品牌转化为经济优势、消费市场,大力加大生态养生、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招商引资,打造大湾区的投资沃土。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培育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供给区。进一步抓好大湾区“菜篮子”“果篮子”“肉篮子”建设,整合并新建一批粤港澳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着力打造长寿农特产品品牌,打造高、中、低产业满足大湾区市场需求。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成粤港澳挺进大西南的重要支点城市。搭建贺州东融粤港澳地区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批发零售业、租赁业、贸易业、代理业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把贺州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挺近大西南地区的现代货运中心。

准确把握大湾区新一轮产业转移趋势,大力引进纺织、家具、灯饰制造业和家电生产、电子加工组装,食品饮料加工、日化等行业,加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制药、数字创意、智慧家电等领域的合作,建设广西港澳免税商品集散中心

把生态资源优势和鲜明的城市品牌转化为经济优势、消费市场,大力加大生态养生、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招商引资,打造大湾区的投资沃土

文章来源:《中国辐射卫生》 网址: http://www.zgfswszz.cn/qikandaodu/2021/0709/931.html



上一篇:关于北京市大兴区公共基础设施满意度因素分析
下一篇:协同治理开良方示范辐射促食安

中国辐射卫生投稿 | 中国辐射卫生编辑部| 中国辐射卫生版面费 | 中国辐射卫生论文发表 | 中国辐射卫生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辐射卫生》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