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向周边地域文化辐射的路径 ——以生

来源:中国辐射卫生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公元前3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开始,随着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的变迁,游牧经济逐渐取代农业经济在北方草原地区获得了主导地位。众多的游牧民族在北方地区纵横驰骋,故比较容易接

从公元前3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开始,随着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的变迁,游牧经济逐渐取代农业经济在北方草原地区获得了主导地位。众多的游牧民族在北方地区纵横驰骋,故比较容易接触到各地的不同文化,并将不同文化的特点融合并传播开来。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北方地区形成了众多特征各异又相互联系的游牧文化。回顾北方游牧民族,长期驰骋于北方草原,其游牧特性决定了游牧民族活动范围广阔,适应自然能力较强,在北方地区形成了自身相对稳定的生活空间。其在北方地区长期大范围活动,有物质的交换更有精神的传承,使得北方各地文化彼此影响、相互借鉴,出现了相当多的同类文化特征,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

一、地域文化内涵界定

“地域”与“地方”的概念有类似之处,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具有以下几个内涵特征:第一,地域具有一定的界限;第二,地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地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第三,地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第四,地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地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地区。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特定地域内的文化体系,是生活在这个特定区域内的人们在长期的物质生产、社会生活和精神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内容的总和。这类特定的地域空间往往有自然的,具有一定封闭性的界限,这个自然的封闭对文化发展而言是相对的。但是人类的流动会突破这种自然的封闭,而形成与周边地域文化、经济、宗教、科技、风俗等因素的交流,地域文化因之而获得发展与变化。这种发展与变化是向着文明、进步而前进。所以说,地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地域文化的动态发展如今还在进行着,众多的地域文化的动态发展,逐渐形成了多元而又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亦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基础。

如果说从古至今先天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奠定了地域文化的基石,而人类则是自觉中承担起作为文化创造者的角色,人类既是自然界的承担者,又是在自然界中进步发展。在物质生活的发展中,人类生活的源源动力推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因此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即是他的文化圈。人能创造属于人的文化,“首先人能够决定他自己的行为方式,即他是有创造性的;其次,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就在于他是自由的。人在双重的意义上是自由的:人‘摆脱’本能的控制而获得自由;人‘达到’生产性的自我决定的自由。因此,除了纯粹在理论能力上向世界开放以外,创造性和自由是两个附加的人类特征。”①兰德曼著,张乐天译:《哲学人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201-202页。人类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选择、衍生、探寻适合人类进步的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就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的地域文化。

二、草原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除了长城以内因山河阻隔形成众多的地域外,长城之外气候寒冷,再加上土地以草原与沙漠为主,其居民只能选择“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与中原迥然有别的风俗文化,如匈奴:“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剑。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②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列传第五〇·匈奴》。纵观历史长河,长城沿线以北的地域,一直以来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空间,匈奴、鲜卑、敕勒等民族在此以游牧发展。北方游牧民族在长城边外一直居于统治地位,是权力的政治中心。而游牧文化则是在北方草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并发展成熟。人类活动要适应特定的地理条件,此即文化交融地带的适应性。

草原游牧民族因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条件而选择了与中原相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其生活方式中耐寒的饮食、保暖的衣服、便于拆装的毡帐、以马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等均与中原文化大相径庭。除上述之匈奴外,继匈奴而起的诸游牧民族其文化习俗大体相近。《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寝皮肉饮酪,以毛毳为衣。贵少而贱老,其性悍塞。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无相仇报故也。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无世业相继。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千落自为一部……大人以下,各自畜牧营产,不相徭役。其嫁娶则先略女通情,或半岁百日,然后送牛马羊畜,以为聘币。婿随妻还家,妻家无尊卑,旦旦拜之,而不拜其父母。为妻家仆役,一二年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处财物一皆为办。其俗妻后母,报寡嫂,死则归其故夫。计谋从用妇人,唯斗战之事乃自决之。父子男女相对踞蹲。以髡头为轻便……见鸟兽孕乳,似别四节。”③范晔:《后汉书》卷九〇《列传第八〇》,《乌桓·鲜卑》。《金史·兵志》叙女真族:“俗本鸷劲,人多沉雄。兄弟子侄才皆良将,部落保伍技皆锐兵。加之地狹产薄,无事苦耕可给衣事,有事苦战可致俘获,劳其筋骨以能寒暑,征发调遣,事同一家。”④脱脱:《金史》卷四四《志第二五》,《兵》。这些充分说明,先后主宰长城外草原的众多民族虽然种族有别,但只要进入到这片严寒的草原地区,就不得不选择“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狩猎生产方式,也不得不沿用一些共同的生活与文化习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决定与制约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习俗,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客观存在。所以,人在特定地理条件下的创造,实为地域文化之源。

文章来源:《中国辐射卫生》 网址: http://www.zgfswszz.cn/qikandaodu/2021/0216/380.html



上一篇:坚持运动素质训练,辐射体育运动精神
下一篇:微博一笑

中国辐射卫生投稿 | 中国辐射卫生编辑部| 中国辐射卫生版面费 | 中国辐射卫生论文发表 | 中国辐射卫生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辐射卫生》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